那天发了一条很有“深度”的微博。
大意如下:如果在市场上你认为房子要涨,而别人以为要跌。而你是对的,则你只要下注就能获利。这利润本质上来自认知的区别。如果用1表示你的判断,-1表示别人的判断,则他们的差2就是你的利润。
但假如你经营管家公司教人买房,你为了驳倒跟你向左的意见,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化到2(通过更多的验证,或者更多的细分)。然后打倒别人的-1,最终你获利大概是1, 因为驳倒对方的过程你会有损耗。
以上分析自然是各种模糊(比如投资房产和管家公司本来就是不同的行业,2打倒-1不一定要抵消掉1,因为信息市场里有时赢家通吃),但结论却很有趣:在一个例子里,别人的-1是你的利润,在第二个例子里却抵消了你的利润。结论是:不要试图驳倒别人,闷声才能发大财。
晚上看了一集康熙来了,忽然意识到,原来蔡康永就是这方面的高手!
当他看到别人的观点很奇葩的时候,甚少试图去左右或者驳倒,而是利用这个差距,在言语上制造反差,以带来幽默的效果。
比如介绍美食的这集,有人介绍了红油抄手。结果某女生一上来就好像机关枪一般说自己如何喜欢抄手,对红油抄手的辣度多么有期待,而这个抄手根本就不辣,就不应该叫做红油抄手blablabla. 这时候蔡康永就会很小声地跟小s说,哇,台大的同学批评食物都好严厉啊。
可能是当年看太多的康熙,类似的手法我也用过一次。那回在公司旁边的饭店晚餐,结账的时候服务员一边走来一边喊:523元!我摆着一副不经意的表情,小小声地说,你们这里都习惯这么大声报出账单的价钱么,然后白了她一眼。哈哈,把服务员弄得很郁闷。
只是当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我的这个行为:利用差距获利远比跟对方抵消内力舒服得多。实际上也更有助于缩小这个差距。
至于这样做是否正义?在市场中,利用差距获利的人,无形中传播了消息。而消息则反馈于生产与交易,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,最终达到最优的状态。换言之利用差距获利的效率越高,对社会的优化应该是越大的。因此这样做无可厚非。只是现在社会风气不好,被获利的人不检讨自己,而是埋怨别人,以求公众同情从而获得利益,“韭菜”,“PUA”等词汇大行其道。被割韭菜、被PUA好像很光荣似的,其实不过是在说自己是sb,真是恬不知耻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