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晓春,曾经是中国围棋的希望。他天生奇才,被吴清源成为“棋坛双壁”(另一是曹薰铉)。
如同世间所有的天才,马晓春有着许多的弱点。也许是敏感造成的。
两个小故事。
第一个是华以刚讲棋时说的。有次马晓春对阵加藤正夫。快终局了,领先半目。加藤也知道。于是各种手段。在一个局部,马晓春不小心,亏了一目。
然后,马晓春就认输了。
华以刚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夸他:点目这么简单的事情,马晓春怎么会搞不定。
第二,是当年春兰杯(还是三星杯?)。决胜局。马晓春一直落后。也是终局的时候,对手犯错了。马晓春逆收了一个官子。
正常下去,可赢半目。
可是,接下来的一步棋,他居然走错了。亏了1目。最终半目饮恨。
他拒绝参与颁奖仪式。
后来他出了一本书,叫做“十二败局反思”,还说到这件事。他认为亚军不应该被要求参与颁奖,因为很痛苦。
全世界也就他这么说。
那本书很有意思,全是他输的棋。他对内心世界的变化记录得非常详尽。知道一盘棋什么时候开始吗?不是下第一个子,而是猜先。一方拿一把黑棋,一方拿1-2颗白棋,表示猜单双的意思。猜中就执黑。在马晓春那个年代,黑棋还是有一定优势的。在他的棋评里,每次猜到白棋,他都会说,我很不走运地又猜到了白棋。
我不是对马晓春这个人有什么意见。事实上我觉得他背负了太多。有才不是他的错,而天才也自然会有天才的弱点。曹薰铉难道就不敏感?只是也许他当过兵,磨炼过罢了。但我们应该对前人的得失有所了解,作为今后的指南。
第一个故事,说明什么?当然,首先说明马很聪明。但他为什么马上要认输呢?(类似的行为其实不止一次)。因为他无法承受“你明知输定都不认输”的指责(他也用过这来指责别人)。
你明知输定,还不认输,你是不是sb。
第二个故事呢?类同。“这么简单的棋也走错。你是不是sb。”
当然这都是我想象的。我怎么知道马晓春想什么。
但我觉得我的猜测至少大概是对的。马晓春的失败在于,如果一件事会显得自己很sb的时候,他就立马选择放弃。
欧大写过一篇关于隋炀帝的文章,隋炀帝其实不用丢天下。他太聪明,太顺了。一时失了手,居然迁都了。迁都导致了最终的大溃败。
有些时候,击倒我们的不是失败本身,而是我们对于失败的反应。
那失败应该怎么反应?不反应就好了。连说三句:
我是sb。
我是sb。
我是sb。
天不会塌下来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