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
年轻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很重要,我不会让自己失去任何一样。果然,当我失去第一样的时候,我作出了极为激烈的反应。
几年之后我失去第二样。我以为,我会再次陷入这个循环。
好像有个声音对我说:你不需要这样。而事实上,当你真的爱一个人的时候,反而恨不起来。
不知算不算是领悟。
随着时间推移,我失去得越来越多。
我说的不是失恋。。。
我其实根本什么都控制不了。只是以前读书成绩好,以为自己可以。
于是,索性放手、放开所有。到最后,你真正可以发挥一点点影响力的,只有对你自己。
也只有一点点而已。
2.
我们常常用自己所处的物质世界,去衡量生活的质量。
年轻的时候,要读重点学校。长大了,要赚很多钱,娶个靓老婆。老了,最好孩子在身边,有间满意的房子。最好还有个孙子,有时来看看你。
没有连贯性。更甚者,没有自我。
我们常比较。不比不行。你修行十年,结果学会的知识不如一个小学生,修行就有问题了。无法否定比较。只是应该这样看:比较,可以帮你进步。修行不否定要用对的方法,而比较是个好的方法。但比较不是最终的目的。
人的一生,是在修行。修的是对世界的领悟。
这种领悟可以是科学,可以是宗教,也可以是人情世故。不过,它们最终都应该指向“我与世界”的关系。最终我们修的,是作为一个无法否定的存在,我们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。
3.
很容易执着。
执念,容易产生于,将一个镜头定格,然后,无限放大和延长。其实,很简单,你让它流。没什么事情了不起的。
但又有点怕这样做。怕自己不在乎一切。也许多虑了,哪有这么容易。
一切都不在乎了,一切都会不存在。没有了爱的人,没有了重视的事情。虚无,很可怕。但我们自己也的确在慢慢流走着。
这是个矛盾。
难道我们要学的,是我们应该如何死?说好听点:如何和谐地嵌入这个世界,然后光滑地消失?
4.
宗教总是告诉你,还有下一世。
死亡是这一世的终点,却不是一切的重点。
我信的。
有17只羊,一个人要1/2, 一个要1/3, 一个要1/9, 怎么分?
借来一只,于是除得尽,分别得9,6,2,剩一只还回去。一切和谐。
下一世,就是那只借来的羊。
下一世的存在,是要告诉你,你修的一切不会白费。有学分的,记在本子上,转世可继承。
只要你肯修,有没有下一世也许不那么重要。假设有,似乎简单点。
5.
每天跟自己说,好多野,我控制不到。
会更把握自己的生命的。
做什么,都多想想,对世界的领悟,是不是又多了一些。
不会经常多的,但多一点就很欢喜。
不喜欢的事情就让它流。喜欢的,多享受一下。不舍得让它流走,不流就是了。
然后轻松一些,又不作颠倒的事情。气也会走顺一点。
气顺很重要。
结语:
人要自修,才不会迷失于生命之旅。
留言